当新农村建设遇上灾后重建

来源:弘发建设  时间:2011-10-19

“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如果说汶川大地震是大自然给四川盆地的一次极端考验,那么今天的城乡新貌就是成德绵三地共同交出的一张优秀答卷——短短三年间,这三座城市不仅一寸寸抹消了灾难留下的印记,还将城乡基础设施配套推进了十年甚至二十年,新农村建设因为搭上了灾后重建这趟高速列车,而焕发了勃勃生机,一个个崭新的新农村建设样本正崭露头角。

如果再仔细观察,三地之间,受灾最重的几乎大部分是农村:沿着龙门山断裂带,虹口乡、龙门山镇、红白镇、清平乡、水磨镇……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地名串联成悲伤的记忆,勾勒出那场灾难的黑色曲线。

三年之后,剧变最惊人的也大部分是农村:城里人梦寐以求的“林间别墅”成为成德绵乡间随处可见的风景,村民们不仅告别了脏乱差,还像城市居民一样跳起坝坝舞、打起花腰鼓,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农房集中后,整理出的土地变成一条条平整宽阔的水泥路和一片片布局有序的新型农业集中发展区,农业产业化规模和效率都大幅提高……

而这一切变化,正与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大目标不谋而合。

这不是偶然。纵观成德绵三地的重建路径,无论是成都“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的重要决策,还是德阳“把恢复重建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信念坚持,甚或绵阳“科学、求实、安全、快速、发展”的思维准绳,三地都殊途同归,将“以人为本”放在首位,将“好钢”用在了 “刀刃”上。

这个“刀刃”,就是在地震中山崩地裂的农村,是在地震中损失巨大的农民,是在地震中遭受重创的农业。

正是坚持 “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群众满意为根本”的重建脉络,坚持“将灾后重建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重建思路,成德绵三地才能准确地把握住“农村”这一灾后重建的关键,启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的历史巨轮。

恩格斯曾经说,每一次历史的灾难都是以历史进步作为补偿的。

而成德绵人共同走过的这三年历程也证明:将灾后恢复重建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将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按照因地制宜、相对集中原则,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灾后重建已经结束,但新农村建设还任重道远。依托灾后重建打下的良好基础,把村容村貌建设好,把产业发展好,让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把公共服务延伸到乡村,是我们今后仍需努力的方向。

成都:统筹城乡中的新生活“畅享曲”

9月1日,成都仍然浸泡在热浪中,但走进位于都江堰市翠月湖镇五桂村的东桂院灾后重建安置点,浓密的绿荫却让人感受到丝丝凉意。

正是农闲时节,不少村民都聚集到宋时理家宽大的客厅里聊天打牌。一进门,他们就换上拖鞋,免得踩脏了主人家清洁的瓷砖地板。从宋家院子蜿蜒而出的水泥路,一眼望去看不见一丝灰尘,就连那条穿院绕户的水渠,都干净得如同山间溪涧。

“我们这环境、这生活条件,不比城里头差。”五桂村村主任杨德春很自豪。正是依托统筹城乡思路和灾后重建政策,五桂村拉开了巨变的序幕。

“小别墅”里展开农家新生活

当地震损毁自家那7间青瓦房时,陈先贵压根儿没想到,自己能在短短一年半时间里,搬进这栋崭新的两层小楼。

按照成都市提出的规划先行和四性原则,翠月湖镇灾后围绕川西林盘重新设计了院落布局,启动农房灾后重建工作。在翠月湖镇开出的统规自建户型“菜单”里,陈先贵选择了这个可以分为两部分的户型,整套房子有近300平方米。

拿到图纸后,老陈自己找了有专业资质的施工队,精打细算下来,只花了30万元。除去政府给予的每人2万元重建补贴和产权抵押换来的2万元银行贷款,陈先贵的这套“小别墅”实际开销只有16万元。

在五桂村,像陈先贵这样置换宅基地迁入统规自建新院落的就有200多户。不仅节约了集体建设用地,还通过集中居住实现了水、电、气和光纤全通。而林盘绕院、农房错落的新村格局,又衍生成一幅优美的原生态田园画卷。

不过,老陈记忆中的新村一开始并不是这么整洁。“原来习惯了在院子里堆东西,各家各户房前屋后都堆得满当当的。”随手扔垃圾、到处晾衣服更是随处可见。

不久,村里组织居民开起了夜话会,聊的就是“新生活、新习惯”;卫生评比开始了,各家的院子和花园都成了“责任田”,弄不干净就要落选 “清洁户”;村干部带着洗衣粉走街串户,一边送 “礼”一边劝导大家爱整洁讲卫生……几个月下来,老陈发觉周围干净了许多,随着民主选举的小区管委会成立,居家卫生宣传队、老年文明劝导队、党员服务队等也相继组建,爱护家园成了村民的共识。

议事会权力比“村官”大

并不是所有村民都像陈先贵一样,一开始就积极参与统规自建。杨德春记得,“先期启动西桂院建设时,很多村民不相信会有这么好的国家政策,不愿意迁居。”

为了让大家都清楚地了解政策细节,村里大大小小的院坝会、夜话会开了几十次。2009年下半年,村民们陆续搬进了东桂院和西桂院的新居,杨德春暗暗担心:村干部的管理压力会更大。没想到,议事会的成立为他们解了忧。按照成都市基层治理机制改革的要求,五桂村从每个村民小组中海选出2位议事代表,组成了共28人的议事会,在这28人中选出了5人制的村务监督委员会。“现在大大小小的事情有议事会代表做决定,村委会照章执行,矛盾化解了不少。”

2010年,村里拿到了政府划拨的23万元村级公共服务资金,先给全村700多户发了意愿调查表,让大家投票公选“先修路”还是“先挖沟”,随后又将初步筛选出来的结果提交议事会。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级事务决策被交到议事会手中。“苟大爷申请低保,有代表提出他子女都有钱,就没有批准;选择阳光圆梦工程的资助对象,一个考上二本的小孩家里有小车,也被代表发现,取消了资格。”

杨德春开玩笑说:“议事代表现在权力比我们大,议事会说了算,我们只负责执行。”

不光有房子还要有票子

住新村,有快乐也有烦恼。陈先贵算过账:“原先做饭烧自家的秸秆柴草,吃井水,自家装天线,都不用花钱;现在用自来水和天然气,孩子还要上网、看电视,每个月固定开销翻了几倍。”

“总不能让大家高高兴兴搬新家,越住越穷吧?”从五桂村到翠月湖镇,“咋个让老百姓更有钱”都成了一个迫切命题。

“多找门路多学技能,几技傍身饿不死人。”在村干部的动员下,村民积极参与成都市和都江堰两级政府组织的各项技能培训,村里的“能人”逐渐多了起来:巧媳妇绣花队的蜀绣作品,一幅就可以卖好几千元;青壮年学了技术外出打工,收入也增加不少。

为增加收入渠道,翠月湖镇还依托上海援建资金,引进兴达食品有限公司,在五桂村建起20公顷的食用菌基地,专门发展双孢蘑菇产业,又从上海市崇明县引种了农作物新品种金丝瓜,形成特色农产品聚集区。

据测算,五桂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7000余元,比地震前几乎增收了一倍。

德阳:

为新农村综合体打造创新平台

灾后恢复重建以来,一个个配套完善、环境优美、乡风盎然的农村新型社区遍布德阳市。重建中,德阳建成2131个农村集中建房点,33.38万户重建农房全部竣工,百万农民搬进新居,“新农村综合体=农村新型社区”成为共识。

与之配套,学校、卫生院、福利院等民生项目和道路、水利、环境打造等配套工程一齐上马,农村面貌整体提升。德阳因此形成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农村新型社区的城镇化体系雏形。灾后恢复重建,给德阳带来破解“三农”难题的好机遇,也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绝佳的创新平台。

农业产业化获得资本推力

什邡市洛水镇渔江村,田园风光映衬着一派忙碌景象——鱼塘边的酒家,开始了一如往昔的忙碌;紧邻的钓具出租店,能放几十根渔竿的架子已空了一半;相邻不远,一家大规模超市里,人头攒动。

如果从空中俯瞰渔江村,石亭江、白鱼河两条水系蜿蜒流过545户居民形成的聚居点,恰似一条灵动的鱼。北京援建方将对该村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体现在了规划中,“鱼文化”成了建设者们致力打造的震后新景观。

村支书黄益成告诉记者,安置小区建设面积约500亩,设有活动广场、原生态水果、蔬菜移摘园等,一个以安居、休闲、观赏和饮食为一体的“鱼文化”农家乐主题村落已初露新貌。

灾后重建中,农业产业化获得资本推力。渔江村的景象背后,是一条长长的产业链——餐馆是引进项目,不少村民在此务工,月收入千元上下;渔具店老板是本地人,一根鱼竿租金5元,加上渔具销售,收入不菲;不少村民将空余的房间腾出来开办家庭旅馆,效益不错。而所有商业用房,村民都有股份。

以养鱼—钓鱼--观鱼—食鱼为思路的产业支撑,以灾后重建、土地整理、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等为特色,什邡最后落成的这个重建新村,已显现出新农村综合体形态与功能的多样性。

善治让公共利益最大化

今年5月,什邡市师古镇红豆村获选“德阳十大美丽新村”,村支书朱兴发走上“红毯”,代表村民接受了这份荣誉。

在朱兴发看来,新村之美,不仅在于住房及配套环境,更在“社区人”的文明之美。

“让红豆村人形成信任、互惠、合作的关系,在社区形成一种力量,将村民粘合成相互间关系密切的社区人。”《红豆村村规民约丛书》如是说。

震后,红豆村14个组均建集中居住点,集中居住率达90%以上。新房建好了,怎样建设相应的社区文明?什邡市将红豆村设为试点,探索分离村级议事监督职能和经济管理职能,新成立村级议事监督机构和经济管理机构,逐步形成以村民自治为基础,民主议事监督为保障的社区自治新模式。

朱兴发告诉记者,监委会要向村民算明白两笔账:一是土地租赁费,土地流转后是进行苗木种植,还是引进业主开办酒店,都要向老百姓交账。二是管理费,今后引进专业物业管理,要向老百姓交代钱都用在了哪里。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治理达到善治,就是通过乡镇政府、村级组织、村民三者之间的合作,促进乡村的管理民主、改善农村的公共服务,使公共利益最大化。”什邡市委农工委负责人说。

改变之外更注重传承

在绵竹“中国年画村”村道两旁,古色古香的路灯杆上悬挂着别致的年画灯笼,年画牌坊、年画广场、年画湖一字排开……整个村落就像一幅层次丰富的画卷。目前,一幅绢丝年画,在市场上要卖到1万余元。

灾后重建中,原本岌岌可危的绵竹年画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这是村民们从未想过的美好图景。

在援建中,绵竹、江苏双方达成共识,灾后重建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应注重村民生产生活形态的改变,长远考量产业发展,还应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

重建中,苏州援建年画村的8个子项目,将这里打造成一座充满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的艺术馆,同时又是一个培育年画传人、发展年画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综合基地。同时,加强了桃花坞年画与绵竹年画的互动交流,让绵竹年画借助苏州发达的旅游业这块“跳板”,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目前,年画村已聚集了上百位专职画匠,每年创造上百万元销售额。年画艺术、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三张王牌使全村人均年收入从震前的不足4000元增至8000余元。

年画文化的传承也获得了更广阔空间。今年7月,投资16亿元的“中国年画古街”项目落户绵竹,将建设“中国年画博物馆、中国第一孝子安安博物馆、绵竹剑南春宫廷酒博物馆”等三个历史博物馆。

绵阳:

牵手中村庄完美“转身”

8月30日,绵阳市涪城区龙门镇中脊村1期、2期农户永久性居民点里,曲径通幽,不时会有居民出来散步;不远处正在建设的3期工程,房屋主体已经呈现, “今年春节前应该可以入住。”中脊村村委会委员张清富感叹,灾后重建让中脊村的新农村建设搭上了“高速顺风车”,村容村貌、生产发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地震中,绵阳农村受灾严重,51.5万户农房需要重建。三年时间里,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相融合,建新房、修农家书屋、通水泥路、发展产业……一个个崭新的新农村建设样本涌现绵阳。

村庄面貌更美

中脊村是绵阳农村灾后重建中实现整村集中居住的一个典型。

“地震前,村里都是散居形式,村里花了很大成本搞户户通水泥路,也只完成了60%左右。”张清富说,震后,中脊村将农户安置点确定在涪江河边的河滩地,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监管的方式建房。

整齐干净的联排楼房、平整宽敞的水泥小道、绿树鲜花点缀的居住环境,如今的中脊村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70岁的张成海是中脊村第一个搬进永久性住房的村民,“家里把一楼挪出来,一半开棋牌室,一半开小卖部,能增加不少收入。”

“集中居住为实现村容整洁创造了有利条件。”张清富说,集中居住后,村委会聘请了4名专业清洁人员,负责集中居住区的环境卫生。

灾后重建中,绵阳绝大部分农村都选择了利用大量农房重建的机会进行风貌统一。无论是川西北民居,还是带有强烈羌族特色的小寨子,村容村貌都得到极大改观。

产业发展更快

震前,绵阳市游仙区街子乡岳家村村民基本沿芙蓉溪而居,村民备受水淹之苦。震后,岳家村采取集中居住模式建房,村民全部搬往几百米外地势较高的地方建房,安全性大幅提高。

“原来靠河边的这块地属于沙壤土,用来建房不太稳固,但很适合搞蔬菜种植。”岳家村村民钱国臣说,村民集中居住后,原来的宅基地连成片足有40多亩,村上正积极筹备复耕,“准备把土地流转给一家公司,我们根据原来宅基地的面积收取每年600元一亩的土地流转费。”

不少村民也抓住机会,大胆投入。全村承包种植20亩以上的农户就达17户。

在中脊村,产业也随着灾后重建的推进而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因为靠近绵阳城区,中脊村将整理节约出的246亩土地用于引进龙头企业打造 “绵阳城北花园休闲区”,“我们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与企业合作,村民可根据原有宅基地面积分红。”张清富说。

灾后农村发展产业,整合资金也是一大亮点。震后,街子乡整合包括灾后重建和新农村建设在内的项目资金1900多万元,为岳家村建设了10公里环村公路、 6公里机耕道、12.5公里排水渠系,改造5个电力提灌站,精修23口60余亩塘堰,为村里发展蔬菜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服务功能更全

刚刚结束的暑假里,江油市武都镇五通村的农家书屋每天都很热闹,“孩子们都喜欢到书屋看书,既能学知识又能保证安全。”五通村村支部书记罗友平介绍,灾后重建中,农家书屋的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书籍也增加到1000多册,“不光是小孩,中老年人来了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书屋人气大增。”

江油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共有167个村震后建起了农家书屋,每个书屋配套书在1000册左右,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学、少儿读物、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

灾后重建中,中脊村修起了漂亮的村委会办公房,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图书室、卫生室、惠民服务中心等一应俱全,村两委班子全部实现坐班制,“不光村民办事方便,我们管理起来也方便。”张清富说。

因各村条件不同,农房重建面临多种选择。无论哪种选择,充分尊重民意和当地实际情况是必须遵守的原则。罗友平介绍说,灾后重建中只要涉及村里大事,村上都是严格按照“一事一议”的工作方法进行,力求管理民主。

版权所有: 四川省弘发建业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府路668号 电话:028-61666999 传真:028-61665678
网站建设成都创新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