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更好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推进城镇可持续发展?如何通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推动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9月15—16日,省政协十届十五次常委会上,与会者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四川发展”这一主题建言献策。
构建科学城镇体系强化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
发言人:省政协委员、经济委副主任惠蜀
主题: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城镇化
区域发展竞争,关键在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竞争。应以培育发展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为主要任务,加快构建以“一核四群”为主体,由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城镇相互支撑补充,协调发展、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立足川渝、辐射西部的现代化城镇体系。一是突出“一核”,进一步增强成都的竞争力和带动力。二是推进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和攀西四大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三是加强县域中小城市和重点特色小城镇建设。
发言人:省政协委员、民盟省委常委周浩
主题:建好天府新区,示范引领我省“两化”又好又快发展
天府新区的规划建设应从认识观念、体制机制、路径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实践,形成可在面上推广的制度机制,全面引领我省“两化”又好又快发展。在新区规划中,要科学划定各区域的功能定位,指导产业布局趋于合理,统筹配置城镇的商业、居住、服务功能,形成组团化、走廊式、网络状的城镇格局,建设布局紧凑、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的宜居宜商宜业社区;优先保护既有生态绿地和田园本底,以绿道连接城市组团,构建现代城市与优美乡村和谐共荣的新型城乡形态。
发言人:省政协委员、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侯水平
主题:结合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优化城镇布局
交通运输是促进城镇专业化分工、集聚和扩散的主要因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优化城镇布局创造了机遇和条件,要依托综合交通枢纽促进城镇职能体系合理化,全面、系统地分析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对城镇和相关区域的影响,突出城镇自身的发展定位、区域特色和个性化特征,以城镇个性决定产业走向。在强化生产功能的同时,着力培育和提升大中城市的集散、枢纽、服务、管理和创新功能,突出中等城市的专业化主导职能,在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同时,注意调整产业空间结构,改变部分中小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状况。
发言人:省政协常委、南充市政协主席杜光辉
主题:提升城市实力,增强辐射功能
城镇体系是支撑一个地方发展的基本骨骼系统,要形成与人口城镇化进程相适应、与生产力布局相匹配的城镇体系,从而增强城镇的带动功能和聚集效应,同步规划中心城市与县城、农村集镇发展,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和城镇空间布局,既为推进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又为产业支撑预留发展空间;要用系统的思维谋划规划,今天的农村也许就是明天的城镇乃至城市,目前,还存在“规划不下乡”的传统观念,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乡、梯度推进、整体协同的发展格局。
发言人: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副主席谢光大
主题:在城镇化进程中充分挖掘建设用地潜能
无论是产业优化升级,还是城镇扩张发展,都面临着土地资源这一制约瓶颈。应加强规划和监管力度,有效提高城市(镇)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做好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协调推进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良性互动。同时,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丘陵坡地来建设工业园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发言人:省政协委员、西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罗布江村
主题:水磨镇在规划建设管理上的几点启示
水磨镇从一个烟尘弥漫、环境污染的小镇,变成山水宜人、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的 “汶川生态新城和西羌文化名镇”,与其坚持科学规划,充分体现前瞻性分不开,在规划上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果断地确立了“送走二产、请进三产”,建设“汶川县最美丽的新城、阿坝州现代羌族城市风格的代表、四川省生态城镇的典范、人类灾后重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的战略目标,大力建设以藏羌文化为灵魂、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现代生态新城、文化名镇,对水磨灾后重建进行了科学的产业取向定位、主体文化定位、区位功能定位,奠定了水磨走“生态旅游”发展道路的基石。
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两化”互动发展
发言人:省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副主任周莉蓉
主题:推进城市绿色发展的几点思考
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产业支撑。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要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应用,积极发展环保产业。要以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为支撑,形成高端、低碳、生态的绿色产业体系,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有机食品、可再生能源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加快植树造林步伐,努力培育一支掌握现代农业知识的新型农民队伍;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着力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
发言人:省政协常委、泸州市政协主席刘俊泽
主题:加强特色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就近城镇化
古蔺县积极探索推动特色产业聚集,吸引农村居民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道路。其抓住自身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发展势头强劲的白酒产业、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特色各异的旅游资源,确定了以酿酒、能源、农业、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和金融商贸、健康休闲、创意文化三大新兴产业构成的“4+3”产业战略发展体系。按照因地制宜、功能互补的原则,通过积极引导、组织和扶持,推动特色产业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聚集壮大,形成了基础农业型、工业主导型、旅游开发型、资源采掘型等各具特色形态和主导产业的小城镇布局。
发言人:省政协常委、自贡市政协主席梁国定
主题:加快老工业城市改造提升,提高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水平
自贡市以老工业城市改造带动 “两化”互动发展,探索出一些有益经验。比如按照产城一体,推进城市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多规合一,把工业园区作为城市重要的产业功能区,构建起了产城有机联结、共生共荣的空间形态。又如抓项目加快“两化”互动,把“两化”改造提升的任务都落实到具体项目上,3年实施重大项目386 个,总投资超900亿元,加快了“两化”发展进程。同时,抓机制促进“两化”互动,以园区建设带动新城开发,以新城开发支撑园区投入。
发言人:省政协常委、农业委员会主任滕彩元
主题:突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促进农民变市民的几点建议
随着“两化”互动的加速推进,大批农民变市民成为必然。要加快立法进程,确保农民变市民依法有序进行,以实现城乡居民权利平等为核心,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要改革城乡土地管理二元体制,修订完善相关法律,对农民土地权利实行物权保护,以“还权赋能”为核心,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农村产权制度,并让农民进城不以放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林权)承包经营权等原有利益为代价;此外,还要改革城乡社会保障和就业的二元体制。
发言人:省政协常委、广安市政协副主席袁继林
主题:深化川渝合作,推进“两化”互动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实施,给川渝两地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我们应主动抢抓机遇,主动加强川渝合作,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当前统筹发展政策方面,重庆市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国家有针对性地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这就使得周边相邻的四川部分市、县(市、区)在发展政策上相形见绌,我省应加强政策制定的协调,清理制约跨行政区产业合理布局、要素合理流动等方面的障碍,加强产业政策研究,逐步建立经济区内各地产业政策的相互适用机制,实行统一的财税、金融、产业、交通、土地和就业等区域性政策。
发言人:省政协委员、达州市政协主席康莲英
主题:发挥天然气资源优势,推进“两化”互动发展
我省应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的优势,构建特色优势产业,加强产城统筹,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川东北是天然气资源富集区,目前,川东北城市群和川东北经济区各城市间重复投资建设和产业竞争加剧,天然气等优势资源缺乏全面整合,应发挥川东北达州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推进城市间重大基础设施配套、衔接和共建共享,实现区域产业合理布局,错位发展,融合互补,以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带动川东北城市群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走传统产业高端发展、高碳产业低碳发展、资源产业循环发展、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的新路子,为“两化”互动发展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
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城市品质
发言人:省政协常委、四川大学西部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杨明洪
主题:统筹地面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
目前,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前瞻性。我国省会以上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标准一般只有应对一年一遇到两年一遇暴雨;地下基础设施都是按照最低标准设计施工,有的甚至连最低标准都达不到,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内涝就是最好的例证。建议筹建新区时要注重地面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相互配套,提高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保证地面地下基础设施协调运转,比如把排水能力的标准由应对一年一遇的暴雨提高到应对十年一遇的暴雨,对地下管网铺设标准进行量化。
发言人:省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顾利亚
主题:加强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
城市交通建设与管理的目标首要是实现畅通,有序畅通则安全。城市交通网络的“畅”与“通”,应视交通特性有所区分和侧重,对于通过性交通,应首要满足 “畅”的要求,即大容量、快速通行,需要采用快速路、主干路和过境路等主干交通体系及主干方向禁左等管制措施;对于集散性交通,应首要满足“通”的要求,体现在道路各方向的通达性,以方便交通流集散为主,需要构建起由次干道、支路和社区街道组成的集散网络,此时则不宜采取禁左等严格的禁限措施。
发言人:省政协委员、四川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里赞
主题: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建设四川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化率在30%至70%之间的时期,既是现代化的高速期,也是城市文化特色被破坏的高危期。我省城镇化率已达40%以上,如何避免城市文化特色被再破坏,必须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坚持和谐发展、保持特色的理念,把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作为我省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工程,认真研讨、科学规划,把巴蜀特色文化植入城市景观建设、街道立面整治和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大小游园、公园和绿道)建设,并加强城市设计的分类指导和实施监督。